#本文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原创激励计划》出品。
(相关资料图)
有时候打开相册或者网盘,会突然弹出你过往峥嵘岁月的照片,并告诉你这是某年某月某日在何地拍的。不少网友表示太社死了,死去的“黑照”突然攻击我。同样是回顾历史,为什么年终盘点就甚少被吐槽呢?“那年今日”这样的功能还有存在的意义吗?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要说在使用一些互联网产品时遇到的尴尬瞬间,在登录到一些社交APP时给你弹出的“那年今日”一定算一个。
它会很醒目的提醒我,在几年前的某一天某一刻,我发了一条什么样的动态,有些动态足够让我尴尬到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在互联网时代,这些死去的回忆,都变得高清了。它们在我们已经快要忘记这些回忆的时候,突然告诉你曾经还有这样一段岁月。
其实,去年今日或者那年今日的功能,在大部分的时候所告诉你的,都是一些你客观发表过的过往。但正如人们感受快乐和感受痛苦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当你收到三条正常的“那年今日”和一条足够让你社死的“那年今日”,你记住或者有所感触的,可能只会是那条让你社死的“那年今日”。
那为什么,这些本应该承担APP和用户之间情感链接枢纽的功能,却有时候如此的尴尬。在我看来可能有以下几点的原因。
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与用户情感需求的错位
国内的互联网发展大概经历了几个阶段:
94年到00年的起步阶段。互联网还是小众的一种专业性很强的信息获取以及通讯的工具,大部分人对用互联网还是很陌生,这个时候也基本上没有什么网民的概念。 01年10年的普及阶段。随着各大门户网站的逐步普及,各类网游的兴起,03年淘宝的建立,QQ爆发式的增长,互联网逐步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互联网可以购物,游戏,获取咨询等等。一些在生活中不得志的人会把互联网当做一块自留地。而QQ空间,各种博客,豆瓣等等都成长为了这种生活方式的载体。 10年到16年的移动互联网阶段。这个阶段互联网的意义延伸了,它已经真正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随着3G甚至4G网络的普及,移动互联网迅速崛起,人们从必须在电脑才能上网,到一个小小的手机就能上网。互联网更多的被赋予了一个与这个世界交互的窗口。外卖,团购,电子支付,打车等等,一些互联网巨头的APP,也真正成为了网民 生活中的水电煤。 16年到现在的创新阶段。以16年阿尔法狗打败李世石为标志,互联网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XR等新技术作为探索方向的阶段。尤其是最近OpenAI的ChatGPT,引爆的一个新的大模型时代。为什么要聊一下国内互联网的发展阶段,这个事情和“那年今日”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仔细想一下就会发现,那些大部分令我们尴尬的那年今日,都是发生在互联网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和第三个阶段初期。
那个时期的特点,互联网井喷式的发展,大部分用户开始接触网络,甚至沉迷网络。网络让他们可以认识到更多觉得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有着一些新奇的网络文化命中他们自己自认为脆弱或者自命不凡的内心。
于是,很多自认为多愁善感或者觉得壮志未酬的网民们抒发着自己内心的忧愁或者宏图伟志。希望可以在QQ空间,朋友圈,微博得到别人的认同认可。也希望这些信息能够让自己得到更多的关注。
非主流文化的兴起在这个时代给用户带来了大量的共鸣和素材。这种代表着个性,反叛的文化被认为是年轻人表达自我和追求自由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随着非主流文化的逐步消失,这些曾经大行其道的文化痕迹,成为了我们晾晒自己的历史。
再往后,互联网已经从社交为主的平台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用户们不再需要这样一个平台来承载自己的需求。网络内容的丰富,给到了大家更多可以在网络中寻到共鸣的机会。
于是,这些曾经留在社交平台的尴尬瞬间,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独有特点。
二、短暂的情感抒发与事后的理性思考
除了上述的一种情况,我们也经常也会遇到另一种,“那年今日”告诉我去年或者前年的今天,我因为心情不好,因为失恋,因为工作上的失意在朋友圈进行了一些感慨,今天看起来觉得当时的自己或幼稚,或可笑,更觉得如果是现在的自己,绝对不会因为这些点就感慨。
但其实,当时记录的情感,是在环境和情绪都已经到了一种必须要宣泄的程度上才进行的抒发。在已经经过了那段时间,尤其是一年甚至更久之后,自己已经无法感同身受了。
这时候更多会是以一种旁观者的心态去看待,自己能够跳出那个无法理性思考的时间点来思考。所以,只要当时的决策或者思考不够理性,都会觉得当时自己很幼稚或可笑。如果我们再次遇到这种事情的时候,没准还是会和当时发出一样的感慨,明年的今天,发出和现在一样的感叹。
这些瞬间,也组成了我们在看到“那年今日”的尴尬瞬间。大部分的时间,我们可能都会哈哈一笑,感叹一下曾经自己的幼稚。这些回忆,共同组成了我们的过去。我们缅怀它们,觉得尴尬,却也怀念那个时间的自己。
所以,朋友圈,微博等可以设置可见的有效期是多么直击痛点的一个功能,让我们在可以回忆自己尴尬瞬间的同时,也可以避免给别人看到。
但偶尔,我们还是会在这个功能上找到让人心动的一点。比如曾经自己因为找到第一份工作的欣喜,曾经因为去了某个景点,看到了期待已久的景色的赞叹。这个时候,我们会更多觉得这些回忆是多么的美好,这个平台,是个有温度的平台。
这让我想起前几天阿里云盘公众号推送的一个文章,云盘备份了网友已经过世的爷爷的照片。在手机丢失后,他登录云盘突然看到本来已经找不到的爷爷的照片,心情难以抑制的激动。
大部分的用户在看到平台推送的“那年今日”时,往往都会有一条能够直击心灵就足够了,这条动态可能尴尬,也可能温馨。但往往这份感受,因为年少的青涩,幼稚,或者中二,不希望和别人分享。
三、那年今日们,应该做些什么
最近几年,除了“那年今日”,为增加用户的情感链接,“年终复盘”也是一项互联网APP的必备技能。与“那年今日”不同的是,虽然都是回忆过去,“年终复盘”却能在发布的时候让大家在朋友圈刷屏。感慨着这一年在这个APP中留下了这么多的时间。哪些歌听得最多,哪家店最常点外卖,哪种风格的短视频最喜欢看。
用户对这两个形态不同,但都是回忆过去的产品有着不同体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在面对数字和面对具象记录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数字,更多的是一种客观,记录真实的存在。“年终复盘”只是将历史你的一些的行为转化成数据,在年终的时候帮你回忆一下,告诉你在这个阶段你干了什么,你喜欢什么。其实这种信息,对于你来说是一种增量的信息。因为你不会在日常听歌的时候留意自己听了多少次这首歌,最晚的时候是几点听歌。增量的信息,对你来说可能会是喜悦的,急需找人分享的。
这种行为记录转化的回忆,虽然也直击心灵,但因为没有一些主观抒发的情绪,很少会让人觉得尴尬。也就自然有了更多分享的冲动。
如果“那年今日”们也想让自己和“年终复盘”一样刷屏,在建立与用户情感对接的时候,还需要明白什么是用户想要的。尴尬的瞬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面对这些尴尬瞬间的时候,人的反应态度是不一样的。而这点,可能会成为产品翻车的问题。
当我们面对一个对过去可以一笑而过的人时,可能这些瞬间对他来说都是宝贵的记忆。而对一些犯过中二病,或者某些记忆比较痛苦的人来说,一些记忆他们永远不想触及。
所以“那年今日”可以做一些小小的调整,让他们变成“难忘的今日”。
可以让用户设置一些黑暗瞬间,这些时间可能是一些中二的年纪,是一些不想回忆的时间。总之,需要给用户一个盒子,让他们来装这样的一些时间。这些时间里的记忆,封存不再给到用户。 可以多一些客观的描述。比如,将那年今日改成“那年夏天”“那年今月”,告诉用户的是那年夏天他刚刚毕业,这个夏天他开始毕业旅行,开始找工作,开始认识新的人,加新的好友。那年的某个月,他刚当了爸爸,这个月里他持续分享了多少个自己当爸爸的喜悦。 结合一些历史的今天来告诉用户你和哪个伟大的人在同一天做了什么。减少突兀告诉时的可能存在的尴尬感。这些能力,都可以补齐一些那年今日在客观描述上的缺失,让它变的可能不再那么尬。
也让可能会让“那年今日”,变成不止是回忆过去,而是分享点滴的能力。
专栏作家
张哈哈,微信公众号:张哈哈同学,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B端产品经理,深入SaaS及企业服务领域多年,关注数码和新能源。
本文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原创激励计划》出品。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